世界是三维的,照片却是二维的。要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立体层次,在千百年的绘画技术发展中已经做过无数的探索。我们摄影师也可以从绘画理论中,汲取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表达手法。
要表现三维空间,需要照片有层次感和立体感。而这两个名词又有所不同。
层次感指的是物体之间,体现出的远近前后的层次关系。立体感指的是各个物体本身,所表现出来的立体真实感。
在美术以及摄影中,三大面、五调子能帮助我们塑造立体感,而层次感则主要来源于遮挡、纵透视、线性透视和空气感。
编者注: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于POCO平台,如需二次转载请与作者@Thomas看看世界 联系,有违必究。
1 三大面
三大面五调子起源于西方素描体系,表现了物体受光后的明暗区域划分,是表现立体感的重要手段。
三大面指的是亮面、暗面和灰面。
亮面是物体受光线直接照射的一面,在图像中一般是最亮的浅灰色、白色。暗面是背光的一面,所以一般是物体最暗的部分,显示出黑色、深灰色。灰面介于亮面和暗面之间,一般是侧光或者光线间接照到的部分,在图像中一般为中灰色。
一个物体有了亮面、暗面和灰面三大面之后,立体感会大大提升。而且亮面、暗面的亮度对比越强,光线立体感越强烈。
我们在前期拍摄的时候,会发现完全顺光、逆光的物体,立体感都会比较差。
而侧光、侧逆光、侧顺光的物体,立体感就会比较强烈。
同样都是热气球,为什么逆光的热气球会显得非常平面,而侧光的热气球却立体感十足呢?
就是因为顺光和逆光的照片,画面中的物体只有一个面,毫无明暗变化。而在侧光的照片中,物体却出现了亮面、灰面、暗面的组合,立体感更加明显。
所以要表现一个物体的立体感,我们应该尽量使用侧光拍摄。
除了前期之外,我们后期也能应用三大面的相关知识,强化甚至创造出物体的立体感。
比如下图是一个球,由于球的各个区域都是一样的亮度,所以看起来是非常平面的。
我们要后期增加它的立体感,只需要通过加深减淡工具,让球的内部产生三大面就可以了。(加深减淡工具在本书第五章有详细介绍)
我们可以使用加深工具,压暗球的左下角,让球有了暗面。使用减淡工具,提亮球的右上角,让球有了亮面。亮暗面交界的地方,自然过渡形成了灰面。
后期绘制三大面之后,球终于有了立体感。
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提亮右上角,压暗左下角,提高亮面与暗面的明暗对比度,从而强化球的光影立体感。
所以我们要后期增加立体感,技术非常的简单。只需要用加深减淡的办法,画出或者强化物体的亮面、灰面和暗面就可以了。
下面一张照片,是巴基斯坦著名的川口塔峰,但是现在照片立体感还不够强烈。
所以后期我用加深减淡技术,提亮下图中用“1”标出来的地方,强化甚至创造出物体的亮面,压暗图中“3”标注的区域,后期进一步降低暗面的亮度。“2”所标注的区域,则自然的处理为了灰面。
有了对比更加突出的三大面,无论是云层,还是雪山,其立体感都大大增强了。
2 五调子
上面的三大面只考虑了单个物体本身。在很多的情况下,物体还会和周边物体相互作用,因此除了三大面之外,物体还会有更加丰富的明暗层次,那就是五调子。
五调子中,高光是物体最亮的点,是直接反射光源的部分,类似于三大面中的亮面。在一些光滑的物体表面,高光会特别的突出。突出物体的高光,不仅可以强化立体感,还能增加物体的质感。
亮灰类似三大面中的灰面,是间接受光的部分。
而物体的背光部,则分成了反光和明暗分界线。反光区域虽然处于背光侧,但是由于周围其他物体的反射光照射,也会有一定的亮度。我们在后期时,合理的在暗部中增加反光,可以让物体显得更具体积感。
明暗分界线,则是亮部到暗部的转折区域,一般是一条黑色的带状区域,在物体中表现为最暗的地方。
除了物体本身之外,五调子还增加了投影。投影是物体本身遮挡光线后,在其他物体上产生的阴影。
投影其实是用画面中的其他物体,解释了物体本身的立体感,会让物体显得更稳重、真实。在强烈的光线下,如果一个物体在近处的地面、墙壁上竟然没有投影,就会显得特别的浮、非常的假。
下面一张英国巨人之路的照片,你会感觉前景的石头非常的立体,远远比前面三大面的几张样片更加立体。这是因为这些石头,还有5调子的更加细腻刻画。
石头的“1”所在区域,是石头的高光部分,湿润的石头反光属性优秀,所以即使高光部分在后期被大大的提亮,也还是显得比较自然。而“2”标注部分,因为不是受到直接的光线照射,所以属于石头的亮灰部分。
画面中的“3”和“4”,标注的是石头没有受光的暗面。
真正让上图中石头立体感进一步提升的,还是反光和投影。石头上“5”号区域,因为紧邻旁边石头的亮面,所以有一些轻微的反光。进一步强化突出反光,可以让石头立体感更加突出。
而“6”、“7”标注的,则是石头在旁边石头上的投影,投影的存在更是极大的提升了立体感。
理解了三大面五调子,摄影师就掌握了提升照片立体感的钥匙。运用加深减淡工具,后期塑造照片的立体感其实很简单。
3 遮挡
立体感是物体本身三维属性的体现。而层次感则更加复杂,需要通过物体间的关系,来表现他们的前后远近,从而表现物体间的三维属性。
假设下面这张简化示例图,是我拍摄的一张照片。如果我告诉你右边绿色的山峰,实际在更远的地方,你很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。
这就是一张典型的缺乏层次感的照片,如果我们不在前期构图时采取一些措施,就很可能拍出这种很平的照片。
那么有哪些手法可以表达空间感呢?
第一种方法非常的简单,叫做“遮挡”。也就是用一个物体遮住另外一个物体。这样读者就会明白,那个被挡住的、轮廓和整体不完整的物体,一定是在更靠后的位置。
例如上面的情况,我可以往左边走个几公里,此时红色的山把绿色的山给挡住了。这样我拍出来的照片,山之间的层次关系就很明显了。
在长焦摄影中,由于后面会讲的线性透视效应很不明显,因此遮挡就成了表达空间纵深的关键手法。
上面这张长焦雪山照片,就是非常典型的通过“层层遮挡”来表达空间关系的例子。1标识的岩石,挡住了2处的云雾,云雾又遮住了3处的雪山,雪山又把背后蓝天遮挡。岩石、云雾、雪山、蓝天,通过层层递进、互相遮挡的方法,前后关系非常清晰。
4 纵透视
除了遮挡,在古典绘画中,画家还常用纵透视的形式,来表达层次感。
所谓纵透视,就是近的放在画面低处,远的放在画面高处。在摄影中,要拍出纵透视效果很简单,只需登上高处,提升机位即可。
比如前面的情况,我可以爬到山上,或者放飞无人机,这样拍到的画面,红山在下,绿山在上,也会让读者理解这两座山的前后顺序。
比如下面这张圣托里尼的教堂和远处的小岛,就使用了纵透视。通过较高机位带来的景物纵向分布,来增加空间感。
当然,既然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表达空间感,如果我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,照片的三维顺序就更加明白无误了。
例如下图,蓝冰、黑色冰川、薄雾、远山和天空从下到上纵深排列,同时层层遮挡,虽然是平面的图像,我们也可以从纵透视和遮挡关系中,看出场景的立体空间感。
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通过前期改变相机机位的方法来实现,摄影师在构图时不妨多加思考。
例如要拍摄一片森林和后面的小山,如果我们在平地拍摄,低机位造成了物体互相遮挡,体现了一定前后关系,但纵深感表现不足。
如果我们登上山顶高处,这样森林和山峰拍出来一上一下,纵深关系有了,但完全分离的景物,空间感还是差了一点。
最好的拍摄机位,可能是在半山腰不高不低的地方,既拍出了遮挡,又体现了纵透视,森林和小山的层次感提升了一个档次。
摄影中,并不是机位越低或者越高就更好的。恰到好处的构图,同时利用多种空间表现手法提升层次感,考验了摄影师的前期功力。
再来仔细对比观察一下下图,或许你就能理解摄影以及绘画中,遮挡和纵透视的精妙效果了。
5 线性透视
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艺术中,线性透视在绘画里大量的被应用,直接导致国外摄影师在拍摄时,很喜欢用大广角构图,突出线性透视的方式来表达空间层次。
线性透视,简而言之讲就是“近大远小”,原本平行的线条,在向远方延伸时会不断的会聚,直到在灭点处汇合成一个小点。
在摄影中,我们常用汇聚线、重复缩小以及夸张前景这3种方式,利用镜头(特别是广角镜头)来突出线性透视下的前中后景层次。
5.1 汇聚线
汇聚线的拍摄,就是要利用场景中向远方延伸会聚的线性物体,来突出空间感。
例如下面这张大白天顺光拍摄的图片,虽然光影立体感不强,但是这条向远方不断延伸会聚的小路,却给照片带来了纵深感。
道路,河流,桥等等,都是天然的汇聚线,在前期构图时取入他们,不仅可以拍出引导线,还能极大的提高照片的层次感。
5.2 重复缩小
线性透视的一大表现,就是近大远小。因此如果我们在构图的时候,特别是广角拍摄前景时,如果能发现一些重复的物体。那么这些重复的物体,会在画面中,由近到远的不断缩小,就可以表现出空间感了。
例如下图,我在构图时取入了一大片灌木,这些原本差不多的枝叶,在画面中却是不断变小的,这样读者就能感受到这个不断向远方延伸的三维空间。
下面这张图,前后景的实际距离不过十来米,但是在广角的作用下。重复的正方形鸟居,不断的变小,这样我用重复缩小的方法,结合鸟居的互相遮挡以及小路的汇聚线效果,很好的体现出了照片的空间感。
只要善于发现,自然和生活场景中,有很多不断重复的物体。在前景中加以利用,空间感自然而然的就表现了出来。
5.3 夸张前景
在摄影中,摄影师常常采用低角度、接近拍摄的方式,利用近大远小的线性透视,夸张的表现前景物体大小,从而让观众理解物体间的前后关系。
比如下图,低角度拍出来的前景礁石,竟然比画面右上角的人还大。这种错位的大小关系,让读者立马就理解了他们的前后空间顺序。
夸张前景的关键,是要找到原来相对较小的物体,通过透视,让其在画面中表现得和背景中原本较大的物体更大或者差不多大。通过画面表现和人类认知的错位关系,才能体现出透视空间感。
如果你的照片中,建筑很大,汽车很小,符合人类的认知,那么这种关系是很难让人看出他们的前后距离的。
只有如下图一样,帐篷、雪山、银河这些大小千差万别的物体,在画面中却表现出差不多甚至相反的大小比例时,人们才能认知出他们的空间前后顺序。
6 空气感
在绘画中,画家也常常使用一种叫做空气感的东西来表达层次。比如近处的物体会画的清晰、鲜艳、锐利一些,远处的物体,会画的朦胧、淡雅、模糊一些。
在前期拍摄时,我们可以利用空气中自然的颗粒(比如清晨的雾气、中午山间的水汽、城市的雾霾等等),自然而然的拍出空气感。
在后期中,我们也常常对远处的景物进行减清晰度、经典柔化、高斯模糊甚至后期添加云雾的方式,来营造空气感,从而增加照片的层次立体表现力。
综合应用
为了一张照片空间感十足,我们常常会结合应用三大面、五调子、遮挡、纵透视、线性透视、空气感的相关技术。
下面的照片中,你能看出来都用了哪些方法吗,欢迎大家留言讨论。
本文作者微博:Thomas看看世界
本站摄影文章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,随时删除!:摄影梦_照片冲洗_视频相册_实用摄影技巧_摄影教程_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» 决定画面立体层次感的6个因素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我要注册